澳门太阳·游戏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通用版

名称:澳门太阳集团游戏官方网址


网址:www.xtdjxh.com


电话:16671065998

教派人物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派人物
宋辽金元道教代表人物

刘德仁 (1122—1180)金代道士。大道教创始者。号无忧子。沧州乐陵(今属山东)人。相传他在二十一岁时,遇一老叟授以“玄妙道诀”,于是敷陈《老子道德经》要义,吸取部分儒、佛思想,设立戒条九则以劝世人,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,信从者日众,自称为“大道教”。其教旨以“见素抱朴,少思寡欲,虚心实腹,守气养神”为主,不善炼丹飞升之事,主张“苦节危行”。在河北行教数十年。金大定(1161—1189年)初,世宗诏居京城天长观,赐号为“东岳真人”。元代加封为“无忧普济开微洞明真君”。其教五传至郦希诚,改名为“真大道教”,元末以后逐渐衰落。

马丹阳 (1123—1183) 金代道士,全真道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原名从义,字宜甫,后更名为钰,字玄宝,号丹阳子。山东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家世为地方大族。金大定七年(1167),王重阳到宁海传布全真道,他抛弃千金家产,皈依其道。自此励行苦节,潜心修炼。王重阳临死以前,将全真秘诀传与丹阳,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。后来历尽艰辛,矢志宏道,后人赞评他为“启迪全真,发挥玄教者也”。传有全真道遇仙派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“丹阳抱一无为真人”。著有《洞玄金玉集》、《神光灿》、《渐悟集》等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太平部。另《道藏》太玄部收有《丹阳真人语录》一卷,题为马钰述,金人王颐中集。

孙不二 (1119—1182) 金代女道士。法名不二,号清净散人,或称孙仙姑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马丹阳之妻,金大定九年(1169),王重阳度化出家,授修道秘诀。她独处静室,面壁炼心,七年功成。后游历伊、洛,传道度人。大定二十二年羽化于洛阳。传有全真教清净派。后被尊奉为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元至元六年(i269年),赠封为“清净渊真顺德真人”。《道藏精华录》收存有《孙不二元君法语》一卷、《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》。

谭处端  ( 1123—1185)金代道士。原名玉,字伯玉。后改名为处端,字通正,号长真子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涉猎经史,尤工草隶,为人慷慨重孝义。素患风痹,药石不能治。金大定七年(1167),王重阳来山东传道,便投奔重阳,求其医治,隔宿而愈。自此诚心皈依全真道,追随王重阳,朝夕参请,多得玄旨,摒绝思虑,泯灭人我,苦心修炼。王重阳逝世后,隐迹伊、洛之间。大定二十五年卒于洛阳朝元宫。传全真道南无派。后被奉为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“长真云水蕴德真人”。有《水云集》传世,今存于《道藏》太平部。

郝大通 (1140—1212)金代道士。名磷,字太古,号恬然子,又号广宁子,自称太古道人,法名大通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,好读黄老庄列方外之书,擅长卜卦占筮之术,尤精于《大易》。金大定八年(1168),受王重阳法启发,皈依全真教。金大定十五年(1175),乞食沃州,突有所悟,遂静坐于沃州桥下,忘形炼功六年,从不言语,人称“不语先生”。相传九转功成后,杖履北游,在真定间传教度人。崇庆元年在宁海先天观羽化。创有全真教华山派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为“广宁通玄太古真人”。著有《太古集》四卷,收存于《正统道藏》。

王处一  (1142—1217) 金代道士。全真教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号玉阳子,一说号全阳子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人。金大定八年(1168),王重阳收为弟子。长期隐居文登县云光洞,“九夏迎阳立,三冬抱雪眠”,炼形九年,终得大道之要。金大定二十八年(1188),应召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。金章宗承安二年(1197),召问养生之道、性命之理,答以道家清静无为、内丹造化、不为而成诸说,“所对莫不允合上心”。金宣宗贞韦占五年(1217)羽化于圣水玉虚观。传有全真教嵛山派。元代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“玉阳体玄广度真人。”撰有《云光集》四卷,《西岳华山志》一卷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中。

刘处玄 (1147—1203)金代道士。字通妙,号长生子。东莱(今山东掖县)人。自幼丧父,事母谨孝,不慕荣华,清静自守。金大定九年(1169年),王重阳携马丹阳等人到掖城传道,收刘处玄为徒。从此跟随王重阳,游寓齐豫,乞食炼形,朝夕叩请,启迪丹经。王重阳去世后,独自隐遁于京洛,静心炼性。金大定二十八年(1188年),在昌阳主持斋醮,设坛祷雨,颇有应验。承安三年(1198年),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宫庭,待如上宾。次年乞请还山,章宗赐铭“灵虚”,以光耀祖庭。泰和三年羽化。传有全真道随山派。后被奉为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元代至元六年(1269年),赠封“长生辅化明德真人”。著作为《黄帝阴符经注》一卷、《黄庭内景玉经注》一卷、《无为清净长生真人至真语录》、《仙乐集》五卷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之中。

丘处机  (1148—1227)金代元初道士。道教全真道“北七真”之一。或作邱处机。字通密,号长春子。登州栖霞(今属山东)人。十九岁出家,次年拜王重阳为师,追随左右,甚契玄机。王重阳羽化后,他在陕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,苦心修道。后来又隐居在龙门山(今宝鸡市东南)励志精修七年。明昌元年(1190),金章宗以“惑众乱民”为借口,下诏禁罢道教,处机于是东归栖霞。贞祐二年(1214)秋季,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,获得成功。金庭与南宋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他,皆不应诏。元太祖闻其名,自乃蛮(今蒙古境内)派使者召请,丘处机毅然率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,跋涉万里,历尽艰难,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。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,他回答应以“敬天爱民”为本;问长生久视之道,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。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,“必在乎不嗜杀人”。太祖深契其言,礼遇甚隆,尊为神仙。后来丘的弟子李志常撰作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,记述其事颇详。他返归燕京(今北京市)后,太祖赐以虎符、玺书,命他掌管天下道教,并下诏免除道院、道士一切赋税差役。丘处机于是广发度牒,建立平等、长春、灵宝等八个教会,大量建立宫观,设坛作醮,一时教门四辟,道侣云集,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。元太祖二十二年(1227),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,殡于白云观处顺堂(今北京白云观丘祖殿)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诏赠“长春演道主教真人”。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0)加封为“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”。后世称为“长春真人”。龙门派,为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。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,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。撰有《大丹直指》二卷,系统阐述其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。另外还著有《磻溪集》六卷,收存于《正统道藏》;《摄生消息论》一卷,收入《道藏精华录》。

尹志平  (1169—1251)元代道士。字大和。莱州(今山东掖县)人。先后师事马丹阳、丘处机、郝大通,兼有数人之长,道业日进。曾随丘处机跋涉万里,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。处机羽化后,接替主掌道教事,后传衣钵于李志常。元世祖中统二年(1261)年,追赠“清和妙道广化真人”。著有《葆光集》三卷,收入《道藏·太平部》,另《正乙部》收有《清和真人北游语录》四卷,题为尹志平述,元人段志坚辑。

王志谨 (1178—1263) 金元间道士。号栖云子。师从郝太古。金宣宗贞祜年间(1213--1216),志谨于盘山开门授徒,讲道论玄,四方学者云集。元朝时,赐号“惠慈利物至德真人”。门人论志焕编次其言为《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》一卷,凡九十余条。王志谨论道,以《清静经》为宗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,颇具道禅混融色彩。他认为金丹乃是人的本来真性,“心不逐物,谓之安心;心不爱物,谓之虚心。心安而虚,便是清静,清静便是道。”而修行者,首先得明自己本分事,次要通教化,尤其要在境上炼心,对境无心,不染不著,顺其自然。志谨又谓“人生于世,所为所作,无不报应。”因而借佛教轮回报应说,屡屡告诫习道之人要常思己过,切忌骄矜,应韬光晦迹,安贫守朴,“苦已利他,暗积功行。”于初学者确有指点迷津之功。

宋德方 (1183—1247) 元代道士。字广道,号披云。莱州掖城(今山东掖县)人。先后师事刘处玄、丘处机。曾随从丘处机西游,长途跋涉至大雪山谒见元太祖。返归燕京(今北京)后住长春宫,任职教门提点。元太宗九年(1237年),遵从丘处机的遗志,广搜各地道教经书,在山西平阳玄都观与李志全,弟子秦志安等人刻道藏,历时八年,刊成《玄都宝藏》七千八百余卷,赐号“玄都至道真人”。至元七年(1270年),追赠“玄通弘教披云真人”。著有《乐全前后二集》

姬志真 (1192—1267)金元间道士。初名翼,字辅之,号知常子。泽州高平(今山西晋城)人。师从王栖云,修习全真道。尝著《云山集》八卷,凡收赋两篇,跋记碑文等十四篇,诗词四百余首。姬志真居战乱之世,对国破家亡、赤地千里的惨况颇有体验,深感唯有全真道尚可济人于水火,所谓“中原狼虎怒垂涎,幸有桃源隐洞天。”故不仅自身潜心道奥,矢志求真,且极力宣扬遁世学仙、修心炼性。其诗词十之七八,俱以心性为主题,既从体用、动静等方面阐发心性本寂净之理,亦于山居野处、行止坐卧之中,抒写修心炼性之种种体会。“神仙莫向外边寻,止是元初一片心。”志真认为只要识心见性,即可超生死,证法身,从而得道成仙。其说融会儒释道三教心性之学,而尤近于禅。

曹文逸 宋朝宣和年间(1119--1126)女道士,能诗能文,有女才子之名。宋徽宗闻名召入汴京,敕封为“文逸真人”,世称曹文逸真人,靖康之乱离去,身世无考。曹文逸工于女丹,著《灵源大道歌》。其丹功开示灵源,清净自然,元和内运,不急于斩赤龙,无铅汞等隐语,男女皆可修习。《灵源大道歌》被近人陈撄宁考定为曹文逸所作,诩为上乘丹功,并著有《灵源大道歌白话解》。

柴元皋 宋元时人。字嘿庵,号广蟾子,茅山道士。师事李道纯,编集先师言论为《清庵莹蟾子语录》六卷。

李志常  (1193—1256)元代道士。字浩然,号真常子。观城(今河南范县)人。丘处机的弟子。曾随其师至大雪山谒见元太祖。太祖二十二年(1227年)任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。太宗十年(1238年)嗣主道教事。朝命加号为“玄门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”。宪宗元年(1251年)赐以金符宝诰。元世祖中统二年(1261年),追赠“真常上德宣教真人”。著有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二卷,记载翔实可靠,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。据传著有《又玄集》二十卷。

张与材 (?—1316)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。字国梁,号广微子,宗演之次子。天资仁厚,善诗文并工于写竹画,大字草书(见《书史会要》卷七),画龙尤妙。相传其画龙变化不测,了无粉本,求者鳞集。晚年因道教事务之故,很少动笔。据《丹青志》云:“人有绢素,辄呼曰:‘画龙来!’顷之,忽一龙飞上绢素,即成画矣。”《汉天师世家》说他“书翰精奇”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嗣教,上遣使赐冠服玉佩,俾掌教事。元贞二年授“太素凝神广道真人,封其母为“玄真妙应仙姑”。《汉天师世家》载:“俾自给牒度道士,免宫观差役,护法箓”。大德二年(1298年),奉诏建醮于杭州佑圣观,投铁符以治潮患。《元史》说:“八年,授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箓。武宗即位,来觐,特授金紫光禄大夫,封留国公,锡金印”。视秩为一品,加封母周氏为“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”。仁宗即位,特赐宝冠、组织文金之服,延祜三年卒。曾为道士杜道坚《玄经原旨发挥》作序。

杜道坚(1237—1318)元代道士。字处逸,号南谷了。采石(今安徽省当涂县)人。年十四,得异书丹卷,遂出家为道士,师从葛蒙庵,居武康计筹山升玄观。元朝初年,入朝庭觐见元世祖,赐玺书,提点道教。元成宗大德七年(1303) , 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真人。仁宗皇庆间 (1312—1313),又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。杜处逸身老吴邦,访寻文子遗踪,建通玄观,作览古楼,聚书达万卷。延韦占年间(1314—1320),住武林(杭州别称)宗杨宫,筑老君台,绘老君像,旁列尹喜、列子、庄周等十贤。后得微疾,“爆然有声而逝”。赵孟頫曾撰《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》文以记其事。杜处逸深研道学,阐释玄旨,著述颇丰。令《道藏》收有《通玄真经赞义》十二卷、《注道德玄经原旨》四卷、《玄经原旨发挥》二卷。处逸认为老子本柱下史,故援引《尚书》史事以说《老子》,又会通《易》、《老》,谓谷虚善应者心,神静故灵者性,太极乃物初浑注之太一,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太虚,其《注道德玄经原旨》即按此脉络而成。所以,徐天佑序曰:杜君“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,独援儒以明之……悉举五三帝王孔孟之道,传诸其说。”《玄经原旨发挥》以邵雍《皇极经世书》疏《老子》,既述皇帝王霸、道德功力,叙老子降生、西游史略及经注概况,其旨以道德为归,不外理气象数,尊皇道,尚帝德而己。《通玄真经赞义》亦名《文子赞义》,其以为“《文子》归本《老子》之言,历陈天人之道,时变之宜,萃万古于一编”,分章赞义,参赞玄风。总之,杜处逸论道探玄,多折衷儒道,以儒道与天地同功,将帝王史事证注玄经,以求经世之用,因之屡得元朝执政者推举赐号。其开门授徒,弟子任士林等有名于世。

张留孙 (1248—1321)元代道士。字师汉。信州贵溪(今属江西)人。少入龙虎山为道士。至元十三年(1276年)随从天师张宗演入朝,应对称旨,于是留孙专掌祠事。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授“玄教宗师”,赐以银印。常向世祖进言,以黄老清静无为之道治国。元成宗大德(1297—1307年)中,加号为“玄教大宗师”,同知集贤院道教事。元武宗即位(1308年),封为“大真人”。元仁宗延祐二年(1315年),进位开府仪同三司,加号“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”。英宗至治元年羽化。文宗天历元年(1328年)追赠为“道祖神应真君”。

莫月鼎 (1225—1293)宋末元初道士,神霄雷法重要传派人之一。字起炎,一说初名起炎,后更名洞元,号“月鼎”。浙西 罾 川 (苕溪,今浙江吴兴)人。生而聪慧,酷慕道法和神仙家之说。南宋理宗宝庆(1225--1227)间,至青城山见无极徐真卿授以雷术。又与同郡沈震雷同师事邹铁壁,得王文卿九天雷晶隐书(一说,邹临死,遣之去说雷书不全,只书张使者一符授之),名重当时。再见浔阳杨真卿,精于持练,动与神合。会稽韩混融等为道法所宗,望重当代,皆虚心拜于座下,求其道者甚众。愤世嫉邪,寄托在酒。信笔涂墨,出诡秘语,人不能晓。接待门人多叱咤试其诚怠之心。宝祐年(1253--1258)间,越守马光祖致祷雨有应。理宗赐诗赞。元世祖至元(1264--1294,一说至元己丑,即1289;一说至元丁亥,即1287)间,因崔或荐于朝,召见于京师内殿。祈祷有异验,命典道教事,力辞。一时名动京师,奔走先后者如云如堵,有不远数千里及门而求道者。至元三十年(1293)冬,预告将逝,至期书偈云:“六十九年,明月几番,阴晴圆缺。今朝无缺无圆,三界光明透彻。”端坐仙逝。(一说卒于延祜庚寅秋日,偈称“七十四年”,但延祜无庚寅。)莫月鼎对道法有创新,授门人符各不同。其道法与沈震雷二派流衍,盛于西江,昌于东吴。门人甚众,唯王继华、潘无涯得其真传。

吴全节 (1240—1321)元代正一道著名道士。饶州安仁(今江西余江县)人,字成季,号闲闲。吴全节出身于儒门,十三岁时至龙虎山师从正一道张留孙,“得其秘法,祈祷辄应”。年十六出家为道士。师徒二人均以善祈禳占h而见重于元室。至元二十四年(1287),吴全节至京师大都,随张留孙谒见元世祖,“遂留不归”。自此后五十年间,吴全节历元世祖、元成宗、元武宗、元仁宗、元英宗、元泰定帝、元天顺帝、元文宗凡八朝。因其才气横溢,为人聪颖达悟,贞静文雅,且善识为政大体,故受知于朝廷,成为重要心腹政治谋臣。张留孙每于朝廷论事及上奏,多有由吴全节出面解答者。而成宗“敕每岁待从行幸”,以备皇帝顾问。全节屡屡“以天子之命,祀名山大川”,巡察人物道里、风俗民情、岁事丰歉、州县得失,“东南西北,辙迹咸至”。如至元二十六年(1289),奉诏祠南岳;二十八年(1291),奉诏从张留孙遍祠岳渎山川;二十九年(1292),奉诏祠中岳、淮渎、南岳、南海;泰定二年(1325),奉旨代祠江南三山。全节虽多次辞以不堪担当大事,而皇帝却称“敬慎通敏,谁知卿者?”屡予褒奖拔用。元贞元年(1295),成宗制授“冲素崇道法师,南岳提点”;大德二年(1298),又授“冲素崇道玄德法师,大都崇真万寿提点”;十年(1306),赐授“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”;十一年(1307),授“玄教嗣师,赐银印,视二品”,不久后又“赐七宝金冠,织锦文之服”;英宗至治二年(1322),吴全节继其师张留孙任上卿玄教大宗师,敕封“崇文弘道元德真人”,命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,知集贤院道教事,赐玉印一、银印二。全节之祖亦被追赠为昭文馆大学士,其父被封为饶国公,其母为饶国太夫人,其故里则更名为“荣禄乡具庆里”,降玺书护其家。吴全节才高德重,学问典故,从容裨补,有人所不能知,何荣祖、张思立、王公毅、王士熙等大臣执政期间,皆以咨询;而其亲敬长者,“推毂善类,唯恐不尽其力”,洛阳太守卢挚及吴澄、阎复等,均因其举荐而受到重用。吴全节长于著诗,据吴澄《吴文正公集·吴特进诗序》载,全节旧有诗稿,不啻千篇,凡所至之处,脚无不吟咏。譬如《题崇禧观》曰:“曲林古观水西流,天遣皇疆华驷玉虬。高士远分龙虎派,哲人久伴凤凰游。楼台山色疆三峰晓,池馆泉声五月秋。云案凝香浮洞府,坐令和气蔼丹邱。”写景抒情,吟诗咏道,韵味悠长。《书史会要》说他善草书,传世作品有《白云观歌》等。雅相友善,交游文贤,盖不尽记,如赵孟頫、黄公桶、阎复等著名人士皆为之友;至若周人穷急,“又未尝以恩怨异其心”,时人以为颇有侠气。就道教之功而言,吴全节助师扶教,阐补道旨,弥缝其阙,建龙虎山崇文宫、仁静观、明成观等,于江南天师道在元代的兴起,使其位升三山之首,宫观林立,遍布江南各地,甚至在北方传播,有着突出贡献;而居达观堂,其位尊显,隆于道门,弟子夏文泳、毛颖达等受赐封“真人”者数十人。《江西通志》尚载全节“所著有《仙坛记》”。

黄元吉 (1271—1325)元代道士,净明忠孝道传人。字希文,号“中黄先生”,故又称黄中黄。豫章丰城(今属江西)人。据虞集《黄中黄墓志铭》,出身名族,母吴氏。十二岁入洪州西山玉隆万寿宫拜清逸堂朱尊师为师,朱逝世后又师事王月航。王尊师严洁清俭,有古人风,善医药。元吉请授其术以为业,王尊师以为不可,说:“吾非有靳于子也,顾医道其精微,诀虑稍不至则人由我而死,非易事也。将以此为利益不宜,若幸得舍此不为,冀寡过耳。诚虑返累子,不如归求清静以自致也。”王殁久之,西山刘玉本质行老儒,隐居深僻,得神明言:“晋旌阳许公千年龙沙之记,今及其时,而刘则八百仙人之首云。”独重元吉,以为可托其教。及去世,传道于元吉。元吉师事刘玉如父,事其夫人如母,即使远去,饮食必祝刘玉而后尝,奉其言如临天地鬼神。遂于西山作玉真、隐真、洞真三坛传授弟子。元英宗至治三年(1323),宣教于京师,公卿大夫士多礼问之,莫不叹异。泰定帝泰定元年(1324),嗣汉三十九代张天师朝京师,廷臣推荐,以为宜表异之,乃为书请元吉为法师、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。未行,玄教大宗师留之于崇真宫。一年后,将以其名上奏闻,有玺书之赐。十二月十一日,为寄别其弟子陈某等,命其随从说:“今夜子时当报我。”及期,说:“吾返玉真之墟矣!明日,用火净吾骨于城东门外。薪尽火绝,有风南来者,吾报汝也。”后果然,随从负其遗剑归西山。在世五十五年,为道士四十年,授净明忠孝之教者人众不可备列。编集净明忠孝道教典《净明忠孝全书》前五卷,卷六《中黄先生问答》系其语录。《净明宗教录》亦收其教说。继承刘玉思想,而尤重惩忿窒欲,谓“只是惩忿窒欲,改过迁善,明理复性,配天地而为三极,无愧人道”,便是真人。门人有陈天和、徐慧等。

张雨 (1277—1348)元末茅山道士。又名天雨,字伯雨,法名嗣真,号贞居,又号句曲外史。吴郡(或作钱塘)人。张雨从小学习儒学,二十岁时离家出游天台、括苍等名山,到茅山礼茅山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,受大洞经箓。后又师事玄教高道王寿衍,居杭州开元宫。皇庆二年(1313)随王寿衍入京,居崇真万寿宫。张雨素有精诗,能文,善书,工画之名声,尤以诗歌享誉元末文坛,其诗文格调清丽,语句新奇,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道士。倪瓒《题张贞居书卷》称“贞居真人,诗文字画。皆为本朝道品第一”。因此,他在京师期间所交往之人皆为当时文学知名人士。如:杨载、袁桷、虞集、等等。并深得玄教嗣师吴全节的敬慕。《句曲外史传》、《书史会要》、《画史会要》等书称,他高逸振世,诗文清绝流丽,颇有晋唐人风格;其韬光山水间,默契神会,点染不凡,善画石木,用笔古雅,善用败笔点缀石木人物,颇有逸韵。他的画设色以淡彩见长,比前人更加灵活清新。他的写意人物画,亦有神趣。画迹有《霜柯秀石图》、《双峰含翠图》等,录于《中国名画宝鉴》、《故宫书画集》。其书师赵孟頫,间学怀素,自成风格,其字体俊爽清洒,具有道家淡漠典雅之逸气。其书法作品有《台仙阁记卷》、《七言诗贴》、《唐人绝句轴》等十余种。张雨不希图荣华仕进,于延祐(1314—1320)初年返回杭州开元宫,至治二年(1322)回茅山主崇寿观,在这期间还主镇江崇禧观。至元二年(1336)辞去宫事,每日与友人饮酒赋诗,至正八年(1348)辞世。著有《山世集》三卷,《碧岩玄会录》二卷,《寻山志》十五卷,皆佚。现存著作有《玄品录》五卷,《句曲外史集》八卷,《正统道藏》中署名刘大彬的《茅山志》,实际之为张雨所撰写。

赵宜真 (?—1382)元末明初著名道士。号原阳子。江西安福人。少通经史,在赴省试途中因病折返,遂断仁途之念,出家成为道士。起初师事清微派传人曾贵宽,复又师事吉州泰宇观道士张天全,得立长春北派之传,并拜元初江南全真道士,内丹名家金野庵弟子李玄一为师,修白玉蟾南宗之学,还使当时已经濒于绝灭的净明道再次复兴,被奉为净明道第四代嗣师。元末天下大乱,携弟子西游吴蜀,又游武当,谒龙虎山,得到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敬重,山中道士多礼为师。后至江西雩都紫阳观定居。赵原阳逝后,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六年(1455)追赠为“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”。著有《灵宝归空诀》、《原阳子法语》,刊有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。今《正统道藏》中所存《道法会元》所收清微雷法,有赵宜真序,跋数篇,赵宜真的思想,是有雷法与内丹相结合的特点。在内丹方面,将内丹大旨总括为“摄情还性归一元,元一并忘忘亦去,囊据三界入虚空,粉碎虚空绝伦伍”。与全真之说大略相一致。另外,他还肯定外丹,认为内、外二丹功用虽有不同,但造道则一,修炼法则也基本相同。他还特别注重从待人接物日用之中来修心炼性,主张以日记为自我反省的方法,日积月累,一旦豁然开朗,心与理相契合,便可知道修心即修道的道理,强调修道应“福慧相须,不可偏废”,“自利利他,则彼此皆济”的全真普度众生的精神。在雷法方面,强调作法行持的关键在于与“天心”相合,内炼成就为外用符法灵验之本,仪式上的种种程序,规定倒在其次。他说“清微祈祷之妙,造化在吾身中,而不在登坛作用之繁琐也”。与宋元清微派主张趋于一致。赵宜真弟子颇众,其中最著名者为明代高道刘渊然。

朱象先 元朝人。号一虚子。茅山道士。至元十六年(1279)往礼终南山全真祖庭,居楼观台,因览楼观旧志及楼观诸先师传记,撮掇集成《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》。同时汇集唐人碑传、元人碑记,编成《古楼观紫云衍庆集》三卷,自撰《关尹子后序》、《古楼观系牛柏记》、《重建会真观记》等均收入集内。

郑所南 宋末元初隐士。连江(今福建连江县)人。字所南,一字忆翁,初名某。宋亡,改思肖,即思赵。所南、忆翁皆寓意,示不忘宋也。初以太学舍应博学弘词科。宋亡,隐居吴下,自称三外野人。坐必南向,岁时伏腊,辄望南野哭,再拜乃返。闻北语,必掩耳走,人知其孤僻,亦不以为怪。工书画,为兰不画土,云土为番人所夺。终身不娶,浪游无定迹。卒前嘱友唐东屿为书“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”牌位。有诗集日《心史》,所言多种思想语,旧无传本。明崇祯时于吴中承天寺井中出之。有铁函封缄,世称《铁函心史》,亦称《井中心史》。又著释氏《施食》,道家《祭炼》二书。其《太极祭炼内法》收录于《道藏》洞玄部方法类。

刘大彬 元初吴郡钱唐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别号玉虚子。延祐四年(1317)得九老仙都君玉印,上闻于朝,仁宗特旨还赐宗坛,以传道统。敕封“洞观行妙玄应真人”,嗣为茅山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师。著有《茅山志》传世。

何道全 ( 1319—1399)元末明初浙江四明人。号无垢子、又号松溪道人。云游至终南山,隐居于圭峰。明太祖洪武年间,门人贾玄汇集其语录诗词撰为《随机应化录》二卷传世。

黄公望 (1269—1354)元代著名道士画家。本姓陆,名坚,浙江富阳人。据《录鬼簿》云,其本姑苏陆家之后,幼年出继给永喜黄氏,遂改姓黄。又因“其父九十余,始得之,曰‘公望子久矣。’因而名字焉。”故名公望,字子久,号一峰,又号大痴道人,晚年因师金月岩结蓬莱庵于圣井山,故又号井西道人。曾为中台察院书吏,被诬入狱,出狱后师金月岩入全真道,住持万寿宫,提点开元宫;往来于杭州、松江等地卖卜为生。晚年研习性命之学,明《正统道藏》收录有他传金月岩所编《纸舟先生金丹直指》十卷,八十六岁时羽化于杭州。黄公望幼时有神童之称,稔经史,通音律,善散曲诗文,工书画,尤以山水画最精。其画宗董源、巨然之法,得赵孟頫指点,晚年自成一家。他酷爱自然,常年云游于山水之间,“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坐。”饱览山川自然之胜境,并且每出必“皮袋中置描笔在内,或于好景处,见树怪异,便当模写记之”。他的早期作品传世极少,其时风格严谨,真实,细密,更重于形似。晚年作品追求神采、气韵,将诗、书、画融为一体,不重形似,多画浅绛山水,笔法简练精到,笔意深远苍茫,峰峦浑厚,气势雄秀。后人将他与吴镇、王蒙、倪瓒合称为“元四家”。他的作品很多,保存至今的有五十一件,其中有二十余件流散在日本、美国、英国等地,另有一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主要作品为:《溪山雨意图》、《天池石壁图》、《九峰雪霁图》、《丹崖玉树图》、《秩山幽敦图》、《富春山居图》等等。其中《富春山居图》作于至正四年(1344),是其晚年的代表作。清时该图归宜兴吴氏收藏时遭火焚,虽被抢出,却已至残。现在一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,另一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其著作有《写山水诀》。

赵友钦 (?—1368)元代著名丹士。字缘督,饶郡人。本宋宗室。精于天文经讳地理术数。从元道士张紫琼(名模、字君范、号紫琼真人)得金丹大道。又搜群书经传力扬三教一家之旨。著有《仙佛同源》、《金丹问难》等丹书行世。后寓居衡阳,以金丹之道传授上阳子陈致虚。为道教内丹北宗重要传人之一。其时名士如宋濂、刘基、王炜等皆曾从其而学。事迹见《金仙大要列仙志》、《江西通志》、《续文献通考》等。

戴起宗 元朝内丹家。力主阴阳双修,考订翁葆光《悟真篇注》,使之流布。撰有《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》八卷。收入《道藏》。至顺年问(1330一1332)作《<悟真篇>辨》,对内丹派源流作说明,认为张伯端传法广益子(刘永年),广益子传于翁葆光。

赵道一 元朝人。号全阳子。为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,因感儒家有《资治通鉴》,佛家有《释化通鉴》记载教门人物,因著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五十三卷、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》五卷、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》六卷,收录道教人物九百余人。

丘玄清 (1327—1393) 元末明初富平(今属陕西省)人。初从黄得祯出家为全真道士,洪武初年(1369),至武当山师礼张三丰真人,居五龙庵。后有司以玄清贤德,荐于朝廷,授以监察御史,转太常卿。每遇大祀天地,上宿斋宫,或谘以雨晴事,奏对均有灵验,上深敬重。平素《道德》、《黄庭》二经不辍於口。卒于洪武二十六年,享年六十七岁。

陈抟 (?—989)北宋初道士。字图南,号扶摇子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为亳州真源(今河南鹿邑)县境内人,早年熟读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等儒学经典,博通百家之言,有济世从政的大志。后唐长兴(930—933年)年间,他应考进士,不中,于是放弃仕途,游历名山,求仙访道,长期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,服气辟谷二十余年。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,与隐士李琪、吕洞宾等为友。后周世宗显德三年(956处),召陈抟入宫,问以炼丹飞升之术,抟回答说:“陛下为四海之主,当以致治为念,奈何留意黄白之事(即炼丹术)乎?”世宗命为谏议大夫,固辞不受,赐号“白云先生”。相传他常炼功长睡,百余日不起,世称“隐于睡”者。北宋太平兴国(976--984)年间,至京师建议宋太宗“远招贤士,近去佞臣,轻赋万民,重赏三军”。甚得太宗宏信,赐号“希夷先生”。陈抟好研《周易》,常手不释卷。曾作《无极图》,刻于华山石壁。又作有《先天图》。邵伯温称陈抟《易》学,“不烦文字解说,止有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,与卦之生变”。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,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就是由陈抟的《无极图》衍化而来。著作颇多,但大部份已经佚失。《正统道藏》中收有《阴真君还丹歌注》,题名为陈抟所作。善长书法,所书大四尺,泼墨浓厚。其书多于行书,雄浑有力。据传“开张天岸马;奇异人中龙”石刻楹联即为其所书。

张无梦 宋初道士。字灵隐,号鸿蒙子。凤翔(今属陕西)人。性好清虚,好研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。曾入华山,与刘海蟾、种放结为方外之友,师事陈抟,多得其微旨。后在琼台观结庐,修炼赤松导引、安期还丹等养生法术。又相继在天台山和终南山等地隐居,高年无疾而逝。作有《还元篇》诗百首,阐述其修炼思想方法。

朱自英 (976--1029)宋代道士,字隐芝。句曲朱阳里(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)人。幼年即习道,师从玉晨观道士朱文吉。十一岁时,得度为道士,与张绍英同隐居于积金峰,服气咽炼,乃至辟谷不食。后渡江云游,访师问道。尝拜混元皇帝于毫州,礼正一天师于青城山,逢陈铁脚授之以“金鼎九转,飞精剑法。”又思三茅《道藏》阙伪不全,故载游濑乡,校雠太清古本。及返还故山,得“九老仙都君印”,济人利物,孜孜不倦。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),嗣掌教门,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。朱自英曾为真宗祈嗣,得生仁宗,由此颇得二帝尊宠。宋仁宗天圣初(1023),奉诏至京师,馆于昭应宫,亲授上清经戒法箓予仁宗之母明肃皇后刘氏,且撰《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篆记》,详述此事,得赐号“观妙先生”。后累表求归,诏送还山,自此称疾不起。

张伯端 (984—1082)北宋道士。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。字平叔,后改名用成,号“紫阳山人”,故后世又称为张紫阳。天台(今属浙江)人。自少好学,广涉儒、道、佛三教经书,以至刑法、书数、医药、卜筮、战阵、天文、地理、吉凶死生等方术,无不留心详究。曾为府吏数十年,后来忽悟“一家温暖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愆”,看破功名利禄,心向蓬莱仙路,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。因以“火烧文书”罪,被发配岭南。宋英宗治平(1064一1067)中,陆诜镇守桂林,召置帐下,掌管机要。熙宁二年(1069年),随陆诜转至成都,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,“指流知源,语一悟百”。元丰五年(1082)逝世,留《尸解颂》云:“四大欲散,浮云已空,一灵妙有,法界圆通”。所著《悟真篇》一书,宣扬道教内丹修炼理论,“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,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,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,而归一究竟空寂之本源”。将儒家的“穷理尽性”,佛教的“顿悟圆通”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,认为“教虽分三,道乃归一”,主张融合三教,以明大丹玄旨。他指责“后世黄缁之流,各自专门,互相非是,致使三家宗要,迷没邪歧,不能混一而同归”,颇有识见。他主张“性命双修”,先修命,后修性,与北宗王重阳主张的“先性后命”不同。该书后世注解者甚多,是继魏伯阳《周易参同契》以后的重要炼丹著作。他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,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,称为“紫阳真人”。《道藏》中还收有《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》三卷和《金丹四百字》一卷,题名为张伯端所撰。

林默娘 (960—987) 尊称妈祖。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。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三月二十三日。父讳愿,字惟懿,官都巡检,慈祥乐善,乡里称为善人。母王氏,生有一男六女,默娘最小。其生时红光绕室,异香氤氲。因生弥月不闻啼声,故日默娘。幼聪颖过人,读书过目成诵。年十六,能通晓变化,妙用玄机。驱邪治病、济世活人,能呼风唤雨。常于大海狂澜,救护难船。又应县令之请,登坛祈雨,获降甘霖。屡显神异,以济世人,人以为神。宋雍熙四年(987),默娘年二十八岁,犹以未嫁之身,扶危救世。是年夏初,父兄同出航海,突遇风浪覆舟,林默娘赴海救兄生还,而父遇难。于大海遍寻父尸,三日负尸而归。时人感其孝道,称为孝女。同年九月九日,端坐山头而化。里人感其恩德,将其肉身立庙祀之,至今蒲田湄州祖庙尚存其肉身神像无损。羽化后常显威灵,香火不绝。又迭于海上显圣救难,为各地航海人士奉为圣神,尊称为妈祖。历代皇帝均有封赠。南宋高宗敕封“灵惠昭应夫人”。元世祖封为“护国明著天妃”、明成祖晋封“弘仁普济天后”、清康熙加封为“天上圣母”、乾隆时旨敕列入祀典。今各地皆有天后宫之祠庙。为世人所崇拜。

刘混康 (1035—1108) 宋代道士,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师。字志通。晋陵(今江苏常州市)人。传言其母因梦羽士入室而生混康,年十三即入泰和观学道。宋仁宗嘉祜五年(1060),经考试录为道士。闻三茅道士毛奉柔有道,于是前往茅山拜其为师,得授“大洞经箓”等上清经法。刘混康精志为行,修之成道。颇有智识,凡施符祈祷,役使鬼神,治疾禳灾,无不灵验。宋哲宗元祐占元年(1086),太后孟氏误吞针入喉,“医莫能出”,混康以高道之名被召入宫,化符进奏,太后服即呕吐,“针刺符上”,宫中皆称神奇。哲宗因之接见,赐号洞元通妙先生,住持上清储祥宫。绍圣四年(1097),敕其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。刘混康执掌茅山、龙虎山、阁皂山符箓,“三山鼎峙,辅化皇图”。宋徽宗即位,初无子,混康教以“广嗣之法”,始生子。故徽宗对刘混康甚为宠信。赐以九老仙都君王印、剑及田产财物,赐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,先后予之敕书及赠诗七十余次,并多次向其索取“灵丹”、“仙饵”、“伤风符”、“镇心压惊符”等,甚为时所重。刘混康尝荐无锡县灿山朝阳观等于朝廷,因得赐额。混康晚住茅山元符万宁宫,及卒,赐太中大夫,谥静一先生。

陈景元 (?--1094)北宋道士。字太初,号碧虚子。建昌南城(今属江西)人。早年勤学,有方外志。庆历二年(1024),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,次年试经,度为道士。后来游历天台山,遇鸿蒙先生张无梦,从其修道,得解《老》、《庄》深义。曾长期隐逸江淮之间,以书、琴自娱。宋神宗时,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,入京城讲《道德经》和《南华经》。神宗闻其名,召对天章阁,赐号“真靖”。熙宁五年(1072),进所注《道德经》。神宗御批云:“剖玄析微,贯穿百氏,厥旨详备,诚可取也。”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,后迁为右街副道录。家藏道、儒、医书数千卷。皆精心校正,四方学者多从其游。后乞归庐山,临行时行李百担皆经史。当时京城道官共十二员,陈景元上言:“凡阙员,乞试《道德》、《南华》、《灵宝度人》三经十道义”。神宗准其奏。哲宗绍圣元年(1094)卒。陈景元继承唐代道教的义理之学,以老庄哲理为本,揉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,建立了一套以“自然常道”、“炼形长生”、“无为治国”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学说。他认为。虚静悟道,自身就与万物合一,性无不通,不可穷极,这就是“神合常道”;炼丹养形,颜如处子,住世千载,只是“形合常道”;而光不耀,清静无为,修身治国,即是“能用常道者也”。他的著作很多,主要有《西升经集注》六卷、《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》十卷、《南华真经章句音义》十四卷、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集注》四卷、《冲虚至德真经释文》二卷等,均收存于《正统道藏》之中。

张继先 (1092—1128)道教第三十代天师。字嘉闻,一字遵正,号翛然子。其少而聪颖,九岁即承袭天师教法。宋徽宗时,先后四次奉召入朝廷以奏答策问,得赐号“虚靖先生”,秩视中散大夫,且授与“阳平治都功印”。进而又封为“正一静应显佑真君”,诏有司就国之东下建院以居之,赐额曰“崇道”。又与緍钱,大修龙虎山上清官。恩赉之厚,尚及追其祖与父,官爵其兄。然张继先志在冲淡清虚,遂固辞以归。尝于上清宫作静安阁,后为心斋坐忘之所。继先亦曾修炼龙虎丹灶,“瑞彩祥光照耀山谷”,留下降祥堂、濯鼎池等遗迹。宋钦宗靖康二年(1127),应诏赴阙,至泗州而卒,享年三十六。元武宗封其为“虚靖玄通弘悟真君”。张继先精于神霄,雷法与内丹学,著有《明真破妄章颂》一卷,亦称《大道歌》,为七言四句韵文,内容强调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。继先认为人身有元精、元气、元神“三宝”,皆一气化成,而“雷乃先天气化成”,我身与天仙同诸一气,以心合神,即可发动“雷机”,叱咤之神,召唤百万雷兵,左右睛雨,又以为法即是心,心外无法,云“妄念纷纷且失真,符图咒诀费精神”,反对坐守丹田、泥丸及符图咒诀等,声称只要把握自身元神,即可通天,摈弃他法,是谓“破妄”。而万法归于道,若元神静定,慧剑斩魔,便能体道。明张宇初编次其书文、诗词歌颂等二百余篇(首)而成《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》七卷,多论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。其中,《心说》谓心与神、道异名而同义,人若能止静心,守一虚无,即可离尘绝俗;而一念萌动,则坠轮回之苦。并善书法,政和二年(1112)曾书“宣和御制化道文碑”。

萨守坚  北宋时西河(今山西汾阳县),一说南华(今山东荷泽县)人,自称汾阳萨客。师事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,授以秘要,由是道法大显。后云游至闽中而卒(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》卷三)

王文卿 (1093—1153)宋代道士。一名俊,字述道,号冲和子,建昌南丰(今江西省南丰县)人。生而神异,长即聪颖,性慕清虚,不贪求名利。自出家为道,喜云游灵胜境地。宋徽宗宣和初(1119),将渡扬子江,遇异人汪君授以“飞章谒帝之法”及“啸命风雷之书”,自此善斋醮雷法,凡役使鬼神,召雷祈雨,莫不灵验。宣和四年(1114),经林灵素举荐入朝,徽宗诏馆于九阳总真宫。累赐至太素大夫、凝神殿校籍、两府侍宸、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,特进徽猷阁待制,主管教门公事,且恩及父母妻弟,宠冠当时。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(1153)八月二十三日,其早起作颂题棺木曰:“我身是假,松板非真,牢笼俗眼,跳出红尘。”颂毕,安然而逝于南丰县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,享年六十一。王文卿精于神霄雷法,尝著《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》一卷。该书采问答形式,弟子袁庭植问,王文卿答,专论雷法诸问题。其述召神役雷之法理,强调内修为要,认为静坐默朝,久行之,则“神气精自然凝。上可脱壳朝元,次可长生久视,又其次可以兴云致雨,役雷鞭霆,济人利物,何所往而不可也。”至于奏章、符诀等,在王文卿看来只不过是役雷术之末。

谢守灏 (1134—1212) 南宋道士。永嘉瑞安(今浙江瑞安市)人,字怀英。年少聪慧明敏,博闻强识,善辞辩,十四岁即能联词属文。励精儒业,博览群书,“自六经诸子百家,靡不精究。”游太学,渐有出尘之想。终脱儒冠而入道门,云游方外三十年,多历名山,自言遇道士沈若水,授之以《许真君石函秘文》。入天台山,师从皇甫坦十余年,多次随皇甫坦入京师渴见宋孝宗,对答朝政,备方伎顾 问。淳熙十三年(1186),江西漕使牒请谢守灏主持西山玉隆万寿宫。宋光宗绍熙元年(1190),朝廷赐号“光复大师”,充行在寿宁观管辖高士;四年(1193),再任玉隆万寿宫主持。宋宁宗嘉泰元年(1201),复任焚修管辖宫事。谢守灏历宋孝宗、宋光宗、宋宁宗三朝,颇得皇室“眷遇优渥”。而其平生交友,俱当代大贤,论道议学,纵言时政,皆超群拔俗,“人莫能及”。迄于晚年,守灏相貌清古,须发皓白,“人咸谓活老君”,复归永嘉郡瑞安县,于紫华峰建九星宫居住而终。谢守灏业精于道学,披览经籍,必洞达玄旨,尤擅金丹理论,“内焉养真,外焉混俗”;而会通儒、释、道,论说每“勾引三教”,偶或于佛教寺院借座讲道说法,令“禅林尊俗亦多叹服”;尝注解《老子》,又以为历代有关老君之传记率多疏略,难窥全貌,或虽记述颇详,然枝蔓旁引,取舍失当,致使错乱乖违,首尾不一,每令读者迷惑,遂“编考三教经典传记,究其源流,仍序历代崇奉之事”,撰成《太上老君混元圣纪》九卷。该书卷首为《老君年谱》,以编年体简记开辟以来,至宋宣和间老君事迹本末,以及历代帝王崇奉老君之事。卷二至九详记老君于历代垂世立教,应显变化之灵异。全书旁征博引,史料丰富,为最详备之老君传记。守灏另编有《太上老君年谱要略》、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》,内容与《太上老君混元圣纪》卷首之《老君年谱》略同;其中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》卷中、卷下,尚叙及老君自三皇以至周时随方设教,历劫为师,西度玉门关及阳关,传经授道,化胡西域之事迹。

陈楠 (?—1213)宋代道士。道教内丹派南宗五祖之一。字南木,号翠虚。惠州博罗县(今广东惠阳东)白水岩人。平时以盘栊箍桶为生。悟性超人。相传他在黎姥山遇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(即道士设坛关请雷神驱邪诛妖的雷法秘书),南宗从陈楠开始,就兼传雷法。后来从师薛道光,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,修习清修丹道,常以土掺符水,捏成小丸,治病救人,无不灵验,人称“陈泥丸”。平时衣衫褴褛,尘垢满身,终日烂醉,莫测所思。后来定居长沙,随口吟诗,皆成文理,但世人多不解其义,后来把他的丹法传授给琼山白玉蟾。著有《翠虚篇》,继承南宗传统,反对房中御女术,主张独身清修。

白玉蟾 (1194—?)南宋道士。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。原姓葛,名长庚,字如晦,又字白叟,号海琼子,又号琼山道人、海南翁、武夷散人。祖籍福建闽清,出生于琼州(今海南琼山)。自少聪颖,异于常人,十二岁举童子科,谙通诸经,兼擅诗赋书画。后来因任侠杀人,改装为道士,逃亡至武夷。此后浪游江湖,历尽艰辛,其足迹遍及江东两湖、西蜀闽广。嘉定五年(1212),师事陈楠,得受金丹秘诀。陈楠死后,他常蓬头跣足,野服敝衫,形状疯癫,往来于罗浮、武夷、龙虎、天台、金华诸山之间。嘉定十年(1217),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。后在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。嘉定十五年(1222),他到都城临安,“伏阙言天下事”,受到阻挠,“因醉执逮京尹,一宿乃释”。自此以后,他致力于传播丹道,广收弟子,建立了称为“靖”的教区组织,并得到官府认可,形成正式教团,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。羽化后,诏封“紫清真人”,世称“紫清先生”。白玉蟾的内丹理论,奉行南宗传统,主张独身清修,并身体力行,终身不娶。他以修炼精、气、神为核心,掺合儒学和禅理,“心通三教,学贯九流”,其思想对宋、元以后的道教影响很大。另外,他还“参受大洞法篆,奉行诸家大法,独于雷法尤著验”,常行雷法符咒,为人驱邪治病,除妖诛怪。他的著作很多,生前有《玉隆集》、《上清集》、《武夷集》行世,死后由其弟子门人编有《海琼问道集》、《海琼白真人语录》等,收存于《道藏》之中。

彭耜 南宋末道士。字季益,号“鹤林”。长乐(今福福建)人,一说三山(今属福建福州市)人。师事白玉蟾,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、九鼎金铅砂汞之书、紫霄啸命风霆之文,归作《鹤林赋》,遂杜门绝交游,不理家业。与妻潘蕊珠同志,晨夕薰修。在居处立鹤林靖,日以孔老娱其心,以符治病。沈酣道法,呼啸风雷,人所敬慕。后尸解于福州。城东凤丘山有鹤林院遗址。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十八卷,今存。

夏元鼎 宋代道士。字宗禹,号云峰散人,又号西城真人。永嘉(今浙江省永嘉县)人。尝入仕为宦,奔走燕齐间,年届五十,方弃官学道。精于《崔公入药镜》、《黄帝阴符经》及《悟真篇》三书,著《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》七卷、《黄帝阴符经讲义》四卷及《崔公入药镜笺》等,章剖句析,皆有灼见。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,并为之撰序,称元鼎所著“读之使人焕然无疑”。其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,属南宗清修派。《悟真篇讲义》取《悟真篇》诗八十一首,西江月词十二首,依据张紫阳“三教合一”之旨,征引《道德经》、《阴符经》、《参同契》、《入药镜》、《龙虎上经》、《钟吕传道集》、《西山会真记》、《指玄篇》等与炼丹密切相关之道书,逐一诠释,以阐发修炼内丹之要。《阴符经讲义》则据四百余文字本经文,逐句逐段释义,以阐内丹修炼之旨。其中卷四为《图说》,内载日月圣功图、奇器万象图、三教归一图、五行生成图等。每图后有图说,以解图象之意,皆本于南宗,多论天地阴阳五行化生及金丹之道。

蒋宗瑛 (?—1281)宋代道士,茅山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。字大玉,号冲妙先生。毗陵(今江苏常州市)人。幼习儒业,期于科举入仕;而长则云游四方,寄情山水之胜。尝居吴越金庭山两年,于石壁间得《登真隐诀》,遂挟书至茅山,从汤志道修行。其善符箓法,凡祈祷辄应。宋理宗时,奉召入朝廷,行法祷晴,颇称旨,因得赐钱十万缗修缮宫观。元军南下,宋室倾危,蒋宗瑛乃托疾出游,至庐山,过天目山,而往来永嘉形胜之间。元世祖至元十八年(1281),诏令入京师大都,未几而卒。宗瑛于上清经法戒研探尤深,曾注《大洞玉经》十六卷传行于世,又校勘《上清大洞真经》。尝传大洞经法于杜道坚。

黄舜申 (1224—?) 号雷渊,宋元间清微派道士。福建建宁(今建瓯)人,十四岁随父游宦广西,罹疾,遇广西宪司、清微派九祖南毕道以雷法治愈,南见其为道器,尽付清微雷法之传,从此行道于东南,清微道法至此大显于世。南宋理宗宝祐中(1253--1258),出仕为检阅,行道于京师,皇兄赵孟端曾师事之,理宗召见,御书“雷困真人”赐之。元至元丙戌(1286),世祖召赴阙,颇有赏赍,未几乞还乡里,隐于紫霞湖沦洲之上。元宝敕封“雷渊广福普化真人。”当时从学者甚众,门下各得一法者三十人,尽得其传者五人,以西山熊真息、武当张道贵为最著。清微雷法至黄舜申,“覃思著述,阐扬宗旨,而其书始大备。”明张宇初《道门十规》云:清微法中,“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,率多黄师(舜申)所衍。”今《道藏》中所存清微道书如《清微斋法》《清微神烈秘法》等,盖即出黄舜申之手。

雷思齐  (1231—1303) 宋末元初道士、道教学者。字齐贤。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幼年出家,居乌石观。性好学,博闻强记,“于书无所不读”。宋亡以后,独居空山中,长期著书立说,时称“空山先生”。元世祖定江南后,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奉旨掌道教,礼请雷思齐为玄学讲师。晚年居住广信山中,讲学授徒,归卒于乌石观。雷思齐治学以《易》学见长,著有《易图通变》五卷、《易筮通变》三卷。他认为,道教“图书之学”(河图、洛书)源自宋初道士陈抟,但陈抟将《易大传》五十有五之数”别标一图,以为洛书,是其传疑之始也”;以后刘牧承继其学,将洛书五十五数推演成五十五图,舍本逐末,“益增其误”,他对此表示极力反对。另外,他精研老庄,著有《老子本义》、《庄子旨义》等。青容居士袁桷曾评论为“援据切至,感厉奋发,合神以穷变,尽变以翼道。”其著名弟子有吴全节、傅性真、周维和等人。

刘玉 (1257—1308)元代道士。字颐真,号玉真子。建昌(今江西奉新)人。父母早亡,家贫力耕而食,视人世为尘土,笃志于神仙之道。相传他曾遇洞真法师胡惠超,受传净明道法。后又遇水府仙伯郭璞,授以经山纬水之术,从此道法精进,远近闻名,信从者日众。元成宗元贞二年(1296年),托言净明教主许逊下降,得受真旨,“开阐大法,诱诲后果学,其法以忠孝为本,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”,对净明道进行改革。他以忠孝伦理道德为主要教义。以修炼精、气、神与符箓斋醮为次要方法,主行内心的自省从善。著作有《玉真先生语录内、外集》等,今存于《正统道藏》中。

陈显微 宋代道士。字宗道,号抱一子,淮阳(今属河南省)人。居临安佑圣观,好内丹之术。宋宁宗嘉定癸未年(1223),遇至人于淮之都梁(今安微省盱眙县都梁山),尽得金丹真旨,宋理宗宝庆初(1125),又得《周易参同契》,读之迎刃而解。随即便尽谢宾朋门人,闭门入室修炼年余,于是“以其亲履实诣者笔诸训解”,因而撰成《周易参同契解》三卷。陈显微以内丹解《周易参同契》,多引陈抟、刘海蟾、张伯端等人著作。其解述金丹之道。象乾坤以为体,法日月以为用,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,坎离为人身之日月,乾坤升降为候,坎离配合为机。又注《文始真经言外旨》九卷,注中融通儒释道三教思想,而以道家为宗,多引《老子》、《阴符经》、《参同契》及张伯端语,偶引《楞严经》,大段转述老子思想及内丹理论。此外,陈显微尚有《玄圣篇》、《显微卮言》、《抱一子书》等,且校正《神仙养生秘术》一卷。

褚伯秀  南宋咸淳年间钱塘(今属浙江省)人。字雪巘。杭州天庆观道士。师事范应元,感师恩,遂纂集《南华真经义海纂微》一零六卷,刊于咸淳中。

李简易 号玉溪子,南宁袁州(江西宜春)人。幼习儒业,不遂志,于道佛经典,星算医卜,靡不究心。尤爱金丹诀,遂参访江湖,曾两遇纯阳真人,后又遇刘海蟾蓝养素授。著《玉溪子丹经指要》三卷(见《道藏·玉溪子丹经指要序》)。

金允中 南宋人。撰著《上清灵宝大法》四十五卷,澄清源流,驳斥南宋各道派教义及科仪的僭伪,对研究道教斋醮发展史具有参考价值。

李道纯 宋末元初全真道士。字元素,号清庵,别号莹蟾子。都梁人,本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,为南宗嫡传。关于他的生平活动所知甚少,《扬州府志》记他曾住仪真长生观,《凤阳府志》将他列为盱眙道士,明代彭译修《徽州府志》记载他曾有过一段军涯生活,在军中当兵时年纪已大,称为“老卒”。李道纯是元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,既通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,又达禅机,其学以全真南宗为主,兼得北宗之意。李道纯著述颇丰,有《道法会元》,《中和集》,《三天易髓》,《周易尚占》,《全真集玄秘要》,《太上大通经注》,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》,《无上赤文洞真经注》,门人又辑其语录为《清庵莹蟾子语录》。其思想理论特点,认为《老子》和《周易》是“诸经之祖”,提出“真常之道”。即是“老子之道”。说“人情多聚散,世道有兴衰,惟有真常在,古今无改移”。这个“真常之道”有无名无言,永恒不变,虚静无为,变动有则,顺应中和五种特性。李道纯在内丹理论上,以“真常之道”作为其内丹理论的基础,并且还以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思想来阐发内丹理论,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性命双修,在修炼程序上则主张先性后命,“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,后炼精气神而得其身”,最后达到“性命双全,形神俱妙”。特别强调“守中”是修丹的核心,所谓玄关一窍就是一个“中”字。李道纯还主张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,说:“道之有物混成,儒之中和育物,释之指心见性,此皆同工异曲,咸自太极中来。”李道纯所传弟子,知其名者有:柴元皋、赵道可、苗善时、邓法成、张应坦、蔡志颐等。

萧抱珍 (? -1166)金代道士。太一道创始者。又名元升,卫州(今河南汲县)人。原从真人处受秘箓,演化为“太一三元法箓”用来度世济人,信奉者甚众。遂在卫州建庵立教,称为“太一教”。该教以《道德经》义为教旨,主行“弱道之用”。又常用符箓为人治病。金天眷(1138—1140)年间,其教盛行于河北。金熙宗皇统八年(1148),萧抱珍入宫廷问道,颇受礼遇,将所居道庵赐名为“太一万寿观”。死后,元世祖赐号为“太一一悟传教真人”。金人王若虚原撰有《一悟真人传》,后佚失。太一教教主皆以萧为姓,七传以后逐渐与正一道相融合。

王重阳 (1112—1170)金代道士。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。原名中孚,字允卿。后改名世雄,字德威。入道后,改名嚞,字知明,号重阳子。自呼王三(排行第三)或王害疯。祖籍陕西咸阳,累世为地方大族,后居于终南县刘蒋村。自幼好读书,才思敏捷,擅长骑射。齐阜昌(1130—1137)年问应礼部试,未中,金熙宗天眷(1138—1140)初年又应武举,考中甲科,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。后来长期任征酒小吏,遂愤然辞职,隐栖山林。金正隆四年(1159),弃家外游,在甘河镇遇异人,授以修炼真诀,于是悟道出家。在南时村筑墓,住在墓穴中两年多,自称为“活死人墓”。金大定七年(1167),离开陕西,前往山东传道度人。先后收马丹阳、谭处端、刘处玄、丘处机、王处一、郝大通、孙不二为徒,在文登、宁海、福山、登州(今蓬莱)、莱州(今掖县)建立三教七宝会、金莲会、三光会、玉华会等。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“全真堂”,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。金大定九年(1169)携其弟子马、谭、刘、丘四人西归,次年一月在大梁(今河南开封)羽化。归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居(今陕西户县祖庵镇),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09)封为“重阳全真开化真君”。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0)加封为“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”。全真道奉为“北五祖”之一。他揉合道、儒、释的思想,主张三教平等合一,以《道德经》、《般若心经》《孝经》作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。他认为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,主张先修性后修命,修道者必须断绝酒色财气、攀缘爱欲与忧愁思虑,如此身虽在凡尘而心已入圣境。他的著作有《重阳全真集》、《重阳教化集》、《重阳立教十五论》等,今均存于《正统道藏》之中。


版权所有:澳门太阳集团游戏官方网址 地址:仙桃市汉江路62号 鄂ICP备11016246号 技术支持:江汉百度
XML 地图